<strong id="ylvzf"></strong>
    
    

  • <samp id="ylvzf"><track id="ylvzf"></track></samp>
    <video id="ylvzf"></video>
      1. <source id="ylvzf"><bdo id="ylvzf"></bdo></source>

        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大武口 > 歷史沿革

        “大武口”的由來

        發布日期:2022年06月29日 來源:大武口區政府網


        “大武口”的由來


        大武口區,隸屬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是石嘴山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信息中心,位于東經106°05′—106°30′,北緯38°17′—38°51′之間,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接壤、東與惠農區接壤、南與平羅縣接壤,區域面積1008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80平方千米,是石嘴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機構所在地。。截至2020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個鎮,12個行政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武口區常住人口為298292人。

        大武口區成立于1973年6月,是因煤而立、因工而興的老工業城市,是寧夏工業重鎮石嘴山市黨政機關所在地,也是寧夏城市化率較高的城市區之一。境內有北武當生態旅游區、中華奇石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務院直屬口五七干校博物館等旅游景點。

        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3.5億元。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歷史沿革

        大武口,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初至明朝時期,區境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屬地。

        大武口,明代被稱為“打硙口”,指今大武口溝,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

        “打硙口”,最早見于明弘治《寧夏新志》。到清同治二年五月(1863年7月)的文獻中,首次出現“達武口”地名。后來又出現過“大硙口”。在此后的文獻資料中,“打硙口”、“達武口”等名稱混用。

        清代,屬寧夏府平羅縣。道光九年(1829年)前,平羅縣在賀蘭山東麓沿山地區增設四堡,其中有“打硙口堡”(今大武口鄉),為全縣66堡之一。

        宣統元年(1909年),打硙口堡已有居民96戶,385人。

        民國初,沿清制。

        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平羅縣將打硙口堡設為縣第四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寧夏建設廳廳長李翰園赴賀蘭山清水溝光華陶瓷廠“視察”,途經大武口村(現大武口鄉)時,將該村的“打硙口學堂”改為大武口學堂,并解釋“大武口”為武士們曾經在這里打過仗之意。從此,“大武口”這個名稱被作為正式地名開始使用。

        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區境仍屬平羅縣。

        1950年5月,大武口為平羅縣第二區(今平羅崇崗鄉)一鄉。

        1956年2月,五區一鄉成立新聯(今大武口鄉)、潮湖、簡泉三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年7月,平羅縣進行撤區并鄉工作,將五區一鄉改設為大武口鄉,成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全國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大武口鄉撤銷鄉建制,將新聯、潮湖、簡泉三個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劃歸平羅縣崇崗人民公社領導。

        1960年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革命委員會在石炭井設鎮時,曾借用“大武口”這個名稱,稱“大武口鎮”。

        1961年5月30日,大武口成立人民公社時,取名“大武口人民公社”。

        1963年6月11日,區境由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領導。建成區(市區)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俗稱“明沙梁子”。

        1966年5月,在大武口公社設辦事處。

        1968年9月19日,成立大武口鎮政府。

        1970年10月23日,石炭井地區從大武口鎮劃出。

        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立銀北地區(轄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賀蘭縣、陶樂縣)。

        1973年6月1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鎮升格為區。7月10日,召開大武口區成立大會。

        1973年8月10日—1974年4月6日,大武口區曾一度改由銀北地區直轄,后因沒有得到國務院的批準,復交石嘴山市領導。

        1975年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轄平羅縣、陶樂縣)機關由石嘴山區遷入大武口區。自此,大武口逐漸成為石嘴山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交通郵電、衛生中心。

        1975年12月5日—1981年3月26日,大武口區曾改稱“石嘴山市一區”,正式確立了縣級區建制,后經地名普查又恢復現名。

        1973年6月18日,成立大武口區時,均以“大武口”命名。

        1975年12月5日起,曾一度將“大武口區”改為“石嘴山市一區”。

        1981年3月26日,通過地名普查,“大武口區”名恢復。[2]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2)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4年6月,撤銷石嘴山市大武口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大武口區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2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居委會。政府駐地長城街道朝陽西街。

        長勝街道辦事處(6個社區3個村):保留駿馬、金駝、奔牛、總機修廠5個社區,新成立九竹社區;保留潮湖村、龍泉村、長勝村。

        朝陽街道辦事處(9個):保留萬盛、東勝、怡心、長勝、永康、長慶、仁和7個社區,新成立了陽光社區、景苑社區。

        人民路辦事處(6個):建設、工人街、文明、紅星、游藝東街、東方社區。

        長城街道辦事處(5個):建民、九O五、鳴沙、金山、榮景社區。

        青山街道辦事處(7個):保留團結、紅旗、永樂、裕園、勝利5個社區,新成立漢唐社區、藍山社區。

        石炭井街道辦事處(4個):保留文化街、新華街、雙橋街社區,將豐安街社區和紅光街社區合并成立新紅光街社區。

        白芨溝街道辦事處(2個):保留大峰社區,將白芨溝社區和麻黃溝社區合并成立新白芨溝社區。

        溝口街道辦事處(2個):保留翠柳社區,將綠洲社區和青屏社區合并成立新綠洲社區。

        長興街道辦事處(2個社區1個村):電廠社區、鐵路社區、興民村。

        錦林辦事處(4個社區):保留錦林、安康、麗日社區,新成立府佑水香社區。

        星海鎮(4個社區8個村):保留鐵東、東湖、古香社區,新成立新民社區;保留果園、星海、棗香、祥和、隆惠、臨湖、星光、富民8個村委會。成立新民社區(沐恩新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網站標識碼:6402020003      寧ICP備 2021001683號-1      主辦單位: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版權所有  

        聯系方式:0952-5892889  寧ICP備 2021001683號    

          
        性三级在线视频观看
        <strong id="ylvzf"></strong>
        
        

      2. <samp id="ylvzf"><track id="ylvzf"></track></samp>
        <video id="ylvzf"></video>
          1. <source id="ylvzf"><bdo id="ylvzf"></bdo></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