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ylvzf"></strong>
    
    

  • <samp id="ylvzf"><track id="ylvzf"></track></samp>
    <video id="ylvzf"></video>
      1. <source id="ylvzf"><bdo id="ylvzf"></bdo></source>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規劃信息 > 工作計劃

        大武口區科學技術局2021年工作總結 及2022年工作計劃

        發布日期:2022年01月17日 來源:


        2021年,大武口區科學技術局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政府安排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區戰略,圓滿完成全年科技創新工作目標任務,科技創新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成效和作用不斷凸顯,助推我區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邁上新臺階。

        一、2021年工作總結

        (一)持續加大全社會科研投入,企業創新能力有新提升。

        2020年度R&D經費投入強度2.68%,總量達到5.24億元,強度同比增幅達到0.21%,總量同比增長6400萬元,強度在自治區22個縣(區)中位列第三;60家企業獲批研發費用財政后補助及新增研發費用獎勵資金6428.64萬元,已到位資金4500萬元,同比增長40.9%,研發費用后補助市級配套資金到位1123.06萬元;新增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7家,目前我區有研發活動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4家,我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占比已超過63%;全年技術合同登記額達到1.298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3%,占石嘴山市登記總額的近50%。企業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加快自身發展的“造血”能力持續增強。

        (二)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科技型企業集群更加壯大。

        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加快成長,推動大型企業發揮引領作用,落實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若干措施,98家企業入庫科技型企業5年培育庫,為高新技術企業做好“后備軍”。7家企業通過自治區2021年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其中6家企業為首次認定,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00%,3家企業獲批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28家企業獲批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80%,41家企業成功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前完成自治區、市、區科技型企業培育目標任務。東方鉭業、天地奔牛、維爾鑄造、杉杉能源4家企業獲批首批自治區創新型示范企業,占自治區科技廳命名企業總數的20%,占石嘴山市命名企業總數的67%。

        (三)持續打造創新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支撐更加有力。

        圍繞主導產業集聚企業力量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獲批建設新材料、鋰電池等公共服務平臺,6家企業獲批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50%,其中寧夏涼皮(大武口)技術創新中心為我區研發涼皮地標特色新產品注入新動能;石嘴山先進材料協同創新工程中心中試孵化車間、公共檢驗檢測平臺投入運營,寧夏中科碳基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碳基產業分析檢驗研究平臺獲全國第4家活性炭全套CMA(國家標準檢驗檢測)資質認證企業,西北駿馬寧夏稀土永磁電機研究院、寧夏低碳能源環保產業研究院正在組建中,已逐步形成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龍頭、技術創新中心為主體、新型研發機構為補充的技術開發應用平臺隊伍,促進更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四)持續緊抓科技項目實施,縣域創新綜合實力更加強勁。

        加快自治區縣域科技創新改革縣(區)試點建設,緊緊圍繞我區“9+2”優勢特色產業及“四區建設”任務,獲批各類科技項目52個,爭取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新技術領域項目、研發費用財政后補助、高新技術企業獎補等各類科技資金7659萬元,同比增長10%;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謀劃、凝練、申報2022年各類科技項目89項,生物醫療用鉭材料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19項重點項目通過自治區專家評審;泰嘉漁業成為石嘴山市第一家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子課題的農業企業。多種渠道持續支持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助推重點優勢特色產業科技創新“開新局”。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的“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關鍵技術及工程化”、及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煤礦井下智能化采運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是我區2013年以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上獲得的最高獎項。杉杉能源、東方鉭業等4家企業的5項科技項目分別獲得2020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科技獎項取得新突破。

        (五)持續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技術成果轉化更加廣泛。

        搭建政校企政校院企科技合作橋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走出去+請進來”“線下+線上”精準對接,組織企業“走出去”參加省外培訓班、科技展,帶隊新材料、炭基企業到江蘇高?!靶@行”探索企業轉型難題,邀請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新材料領先高校到我區新材料企業考察調研,“線下”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夏)產業技術需求專場對接會,11所高校院所專家教授以“揭榜掛帥”形式與企業現場簽訂合作協議;“線上”校企視頻連線,幫助泰嘉漁業、冰核科技等公司對接解決技術難題;發揮石嘴山先進材料協同創新工程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引擎作用,帶動企業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引進的高熵含能合金、防護裝甲材料等成果已經落地孵化,實現了大尺寸、復雜件的個性化定制,高熵含能合金破片已成實現量產,當前我區企業技術成果引進轉化逐年增多,形成現實生產力步伐加快。

        (六)持續引育創新人才,科技人才支撐成效更加凸顯。

        加強柔性引才、精準引智,加大引智引才引技力度,多渠道柔性引進人才,強化重點產業人才項目支持,積極爭取實施人才特色專項,柔性引進人才71人,其中柔性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48名,同比增長140%,獲批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引才專項、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獎勵1項及創新創業大賽獲獎團隊項目4項。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239名企業法人、負責人參加省內外企業家創新精神培訓,鍛造企業家隊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管理能力。加強科普教育陣地建設,成功舉辦大武口區科技活動周,組織指導九天科技等企業申報特色科普活動項目3個,奔牛、麗錦社區申報社區科普工作站2個,工業遺址公園、硒有田園申報科普示范基地項目2個,增強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七)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引領更加聚焦。

        持續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新選聘科技特派員11名,總數增至66名。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聚焦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成果引進示范推廣,獲批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專項8項80萬元,獲批自治區鄉村振興成果引進示范推廣項目4項120萬,獲批資金和項目數同比增長300%以上,選派技術水平高超、實踐經驗豐富、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科技特派員與富民村等4個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重點村達成結對幫扶;賀東莊園獲批自治區釀酒葡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成為石嘴山市第二家獲批該展示區的農業企業,科技助推鄉村振興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加大科技金融服務力度,以“寧科貸”為抓手,建立企業融資需求臺賬,12家科技型企業“寧科貸”在貸資金3180萬元,星辰新材料等3家企業獲科技金融專項貸款利息補貼65.6萬元,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八)強化組織建設,提升黨的建設工作水平。一是落實黨建主體責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組書記抓黨建主體責任,建立黨組書記抓黨建“四個清單”,堅持把黨建工作與科技創新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同推進,全年共研究部署黨史學習教育、黨建工作要點等黨建工作4次。落實民主集中制,不斷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對“三重一大”事項,均由局黨組會集體討論決定,全年共召開局黨組會議14次。二是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持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貫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體黨員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目前開展黨史教育學習18次,組織黨史學習教育讀書班5次、專題黨課(微黨課)2次、黨史隨堂測試4次,開展黨史專題研討1次、形成專題研討發言材料6篇,班子調研報告4篇。觀看中共黨史專題講座視頻、網絡課程3次,購置發放《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等指定學習資料9類40本。充分運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干部教育培訓網絡平臺、“大武口科技”公眾號等平臺,做到隨時學、持續學,進一步扎實黨員干部理論學習教育。全年共舉辦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9次,交流研討30人次;黨員集中學習40次,微信發布黨史學習教育有關內容49篇,要求黨員干部立足崗位履職盡責,把“四個意識”落實到促進我區科技創新工作全過程。三是開展政企支部共建聯建等形式多樣的主題黨日活動。重點開展“學習黨史,緬懷先烈,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等主題黨日活動8次,與自治區科學技術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開展結對子活動,共同開展“學黨史、辦實事、解難題、促創新”和“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黨日2次,信息所各黨支部同九天智能科技等3家企業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幫助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同市科技局、杉杉能源黨支部開展“我和黨旗合個影”主題黨日活動,與高新區機關黨支部開展“重溫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主題黨日活動,特色主題活動拉近政企距離,不斷激發黨組織的活力和黨員的向心力、凝聚力,通過共享優質資源,服務我區科技創新技術需求,助推大武口區縣域科技創新。四是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始終,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落實企業研發補助政策、服務科技型企業培育、推進企業科技創新、開展科技金融服務、深化東西部合作交流等為重點,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走心走實,積極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九)加強機關效能建設,促進工作作風轉變。一是扎實開展志愿活動。組織志愿者在各節點開展疫情防控、科普、創城、國防教育、憲法宣傳等志愿宣傳活動,為創城幫扶社區贈送休閑長椅,解決老年人無處休閑問題,在責任路段及幫扶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疫情期間,在幫扶社區4個小區開展疫情防控值班值守、代買代購志愿服務活動,從科技服務“店小二”變身群眾“代購員”。二是加強工作作風轉變。扎實開展“講政治、轉作風、抓落實、促發展”實踐活動,主動作為,緊抓落實,深入企業指導幫助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提升科技服務質量,推動企業科技創新發展。三是強化自身效能建設。深入企業送政策上門,指導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征集企業科技項目,幫助企業申報科技項目,組織培訓申報流程,及時進行項目跟蹤,做好企業科技“店小二”服務;深化政務信息公開,及時公開文件、政策公告、申報服務事項等,充分利用大武口科技微信公眾號,宣傳各領域相關政策及各項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對項目申報、資金撥付、財政預算執行、寧科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檢查,召開企業廉政預警集體談話會,確保項目資金和獎補資金的規范化管理和使用。

        ? ??二、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科技創新本級財政投入雖然列入財政預算,但實際未撥付到位,近兩年大武口區未設立本級科技項目,縣域科技創新政策同自治區、市有效銜接不夠,未出臺鼓勵企業科技創新進步的相關政策,政府引導全社會投入效果不明顯,撬動企業主體性、社會多渠道持續投入的力度還不強。

        (二)規上企業創新能力仍待提升。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數量雖比上年度有所增加,但受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及創新主體意識不強等影響,傳統規上企業尤其是炭基材料企業實施科技研發項目能力不足、主動性不夠。

        (三)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還還不夠,企業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渠道不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信息還不對等,我區目前還沒有建立可以促進技術成果加快轉化的技術市場,對接高校院所還不夠多不夠精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融合還不健全。

        ? ??三、2022年工作計劃

        (一)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以需求為導向,鼓勵社會和企業逐年遞增科技投入,提高本級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落實科技創新本次財政預算,出臺企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獎勵政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多元化拉動企業實現配套科技投入,確保我區R&D經費投入穩步增長,力爭2021年度研發投入總量突破6億元,強度達到自治區目標任務,始終保持在全區前列。推薦88家企業申報研發費用財政后補助及新增研發費用獎勵資金,申報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0%,預計獲批資金達到7500萬,同比增長1000萬元,確保研發費用應統盡統、補助政策應享盡享。

        (二)持續培育科技型企業。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推進科技型企業升級賦能,積極遴選創新型示范企業創建,培育壯大發展前景好、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帶動高技術企業集群發展,形成區域、行業的示范帶動效應,力爭2022年新增創新型示范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

        (三)持續打造升級創新載體。重點培育九天智能等企業全面升級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推薦金晶科技、鴻地環保申報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數字經濟產業園升級國家級眾創空間,指導尉元信泰、京豪物流申報自治區級眾創空間。在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備案一批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積極組建“寧夏技術轉移研究院大武口分中心”,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力爭全年新增各類創新平臺5家。

        (四)持續緊抓科技項目實施。深入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圍繞我區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發展需求,特別是圍繞“雙碳”領域,謀劃、凝練、申報碳中和科技創新示范項目,推動企業開展綠色低碳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堅持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設立區級科技創新項目,帶動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或自立項目,助推創新資源向企業匯聚,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

        (五)持續深化政企校院交流合作。發揮政府橋梁紐帶作用,對外加強東西部項目科技交流合作,對內加強科技創新政策資金支持,內外雙向發力,擴容高質量發展平臺。圍繞重點產業、重要領域、重點需求,精準挖掘企業技術需求,引進優勢科技資源,舉辦炭基材料“高校行”,促進校企在聯合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引進、園區共建等方面開展多方位合作,推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團隊、科技成果、先進適用技術等向我區轉移轉化;優化科技人才結構布局,“政府引才”與“企業引智”協同并舉,突出企業引才引智主體地位,探索建立“項目+人才”“企業+高?!薄捌髽I+科研院所”等柔性引才機制,力爭獲批自治區創新(柔性引進)團隊2個,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20名。

        (六)持續推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加強縣域科技成果引進示范推廣,帶動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要素向縣域流動聚集。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引育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開展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科技素質,全面賦能鄉村振興。組織建設賀東莊園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拉動我區現代化農業開展科技創新,提升智慧農業水平。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科技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搭建融資平臺,擴大“寧科貸”風險池資金規模及覆蓋范圍,落實科技金融專項貸款利息補貼政策,多種形式助推各項科技金融政策在企業落地落實。

        (七)從嚴落實管黨治黨責任。一是落實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主體責任,突出思想政治建設,提高政治站位,嚴格執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多種載體、多種形式持續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準確把握工作方向,履行管黨治黨職責,壓緊壓實班子成員責任,推動黨建工作落地落實。二是開展模范型機關創建。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持續推進“三強九嚴”工程,強化機關黨的建設,夯實黨支部陣地建設,圍繞中心工作抓黨建促科技創新、抓黨建促高質量發展,積極創建模范型機關,推動機關工作走在前、作表率。三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健全完善黨風廉政責任制,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堅決貫徹執行區委決策部署,將黨風廉政工作同科技業務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實、同推進,定期同項目承擔企業進行廉政預警談話,確??萍假Y金規范管理使用。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網站標識碼:6402020003      寧ICP備 2021001683號-1      主辦單位: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版權所有  

        聯系方式:0952-5892889  寧ICP備 2021001683號    

          
        性三级在线视频观看
        <strong id="ylvzf"></strong>
        
        

      2. <samp id="ylvzf"><track id="ylvzf"></track></samp>
        <video id="ylvzf"></video>
          1. <source id="ylvzf"><bdo id="ylvzf"></bdo></source>